5.12四川地震抗震救灾纪念网 512防灾减灾网 — 纪念抗震救灾 关注防灾减灾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减少减轻灾害损失 —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山河共举新玉树。——玉树大地震灾后重建两周年纪实。

发布者: 天柱山 | 发布时间: 2014-5-29 14:17| 查看数: 723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4-14 08:39:00

  青海新闻网讯 初春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辉耀着万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玉树,世界像一幅巨大的剪影,在我们眼前铺陈……

  结古镇下西同组团的一幢藏式新居里,主妇拉孜站在宽敞亮堂的客厅里,她慈爱的目光透过玻璃窗,注视着13岁的小女儿索南求吉蹦蹦跳跳的身影渐渐远去……求吉穿过一条条宽阔的马路,经过一排排崭新的藏式民居,走过一片片现代商业核心区,步入一所充满现代气息的民族中学,一路上,她清澈的眼眸依然不会错过路人们,那一张张冲她微笑的脸庞。

  掀开的日历再次定格在这一天:4月14日。

  玉树灾后两年祭——寄哀思,铭感恩,抒奋进。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强烈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房屋坍塌,家园破碎、生灵涂炭。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成立玉树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启动国家应急一级响应,动员全国力量抗震救灾;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科学部署,现场指挥;全国人民倾情支持、奉献大爱;全州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成功开展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奋力夺取了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感天动地的不朽华章,成为彪炳史册、永不磨灭的玉树记忆。

  700多个日日夜夜在悲怆、奋起、拼搏的交响中匆匆流过。重塑新生的信念,收拾破碎的家园,以轰轰烈烈的重建号角,以挥汗如雨的艰辛劳作,以百折不挠的坚强脊梁,新玉树,重新站立在天地之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重建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下发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坚持科学重建、依法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紧紧围绕“三个确保”的目标要求,精心谋划,科学组织,全力推进。坚持把推进住房建设、实现灾区群众安居乐业作为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先行开展住房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牧民已基本入住,部分城镇居民迁入新居。在加快推进住房建设的同时,统筹协调、有序有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和服务业恢复提升、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及和谐家园建设。

  两年前,我们听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庄重承诺:我们要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我们要坚持科学重建、依法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我们要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早日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在不久前召开的玉树重建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又听到了省委省政府坚定的声音:“经过近两年的奋战,玉树重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初步显现。截至目前,累计开工项目843个,占规划项目的66%,已完工158个;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4%!”

  (一)

  集西部地区、高寒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四位一体,沿家园重建、文化重建与精神重建三个维度,无疑,玉树重建是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

  2012年的春天,这是一个将我们的内心填充得满满当当的季节。

  别了,救灾帐篷;来了,藏式新居!

  新玉树迎来新生活,新郎倌“嫁”到新禅古!

  建设“绿色能源新城”、建设“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新玉树”、建设“数字玉树”,聆听玉树重建的每一步足音,它清晰地向我们呈现了新玉树成长中每一个令人欣喜的跨越!

  几乎每天,这里的人们都在迎新,新人,新房,新村,新校园,新玉树,新生活。

  2012,我们可以期待的更多:到今年年底,将全面完成玉树地震灾后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实现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竣工投运,基本完成市政、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商贸、特色产业、生态修复、和谐家园等项目建设,实现投资150亿元以上,确保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二)

  2012年2月21日至22日,正值藏历水龙新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专程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同干部群众共度藏历新年,共话美好新生活。

  玉树震后不到两年,强卫第37次来到玉树。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奋斗,一座雪域新城已经展露出秀美的身姿。群山环抱中,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牧民新居整齐靓丽,鲜艳的党旗、国旗迎风招展,五彩的经幡随风飘扬,把节日的结古镇装点得格外美丽。在代格村的广场上,身着盛装的村民们聚在一起,围着“煨桑台”跳起了锅庄。强卫一来到这里,立刻被牧民群众围在中间,他们纷纷把圣洁的哈达献给尊贵的客人。“给大家拜年了!”强卫和村民们一一握手,并按照藏族习俗洒净水、尝“切玛”、品美酒,祝福村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生活幸福美满。

  2011年9月12日至13日,省长、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又一次来到玉树地震灾区。结古镇东约5公里处的214国道边上,百余栋日光节能温室已经建成,这是玉树州灾后在全州建设的1900余栋日光节能温室中的一部分,是结古镇东风村绿色产业基地。骆惠宁走进一间种植了莴笋、辣椒的温室内查看蔬菜长势。他叮嘱在场的玉树州、县及结古镇的有关负责人,大棚建设好之后,最重要的是把群众组织起来,转变观念,学习技术,创新组织,实行集约生产。走出温棚,骆惠宁来到藏族群众当中,与大家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学习种菜技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听着省长关切的话语,群众十分激动,连声说:“呀!挂真切!”

  在抗震救灾的艰险时刻,在恢复重建的日日夜夜,省委省政府最牵心挂怀的是群众!群众的衣食住行,群众的冷暖饥寒,在党和政府的心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坚持把推进住房建设、实现灾区群众安居乐业作为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这个承诺,温暖了千千万万灾区群众的心。

  2010年5月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十天,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玉树州在受灾最严重的禅古村和甘达村先行开始新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2010年玉树灾后重建提出“完成大部分农牧民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任务”的年度目标任务。

  2010年10月18日,玉树地震后的第187天,玉树县结古镇禅古村、仲达乡电达村孜格社、安冲乡拉则村英群社的34户农牧民群众搬进大气、漂亮的新居。这是玉树地震后首批搬进新居的农牧民群众,标志着玉树灾后住房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里程。

  2011年6月25日,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称文镇赛和村48户农牧民喜迁新居,成为灾区当年首批入住新房的受灾群众。

  截至2011年10月底,玉树农牧民住房重建21294户的总任务已全部完工,部分群众迁入新居;截至2011年10月底,北京市、辽宁省等6家援建单位援建的玉树县城镇居民住房累计开工8067户,累计完工5202户,分别占重建任务数11919户的67.68%和43.64%。

  4月,巴塘草原上的冰雪还没有彻底融化。清晨6点半,巴塘河水静静地流淌着,结古镇上的大多居民还在睡梦中时,吴金仁青就早早地起床,走进温室大棚内,开始采摘熟了的菠菜、青椒。整理成箱后,他开着车把这些新鲜的蔬菜运送到市场上出售。

  走进吴金仁青家的大棚中,一陇陇菠菜、辣子正旺盛地生长着。吴金仁青告诉我们,他家的大棚面积有7分地,现在种的都是一些时令菜蔬,只有两三种。等再种下一茬的时候,他要种草莓、西红柿、萝卜。吴金仁青的大棚里每年要种三茬菜,十余种菜品,每茬他都能收入两万多元,三茬就是近七万元。

  吴金仁青的家在结古镇代格村,地震中房子被摧毁。死里逃生后,吴金仁青逐渐走出地震的阴影,在巴塘河边建起了自己家的温室大棚,开始新的生活。面对自己精心呵护起来的青菜,吴金仁青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两天比较好卖,一天几百斤没问题。玉树地震以后,很多外地人都来到这里,参加重建,我们在这里种菜,给他们提供后勤保障,也算是为家乡建设出了一份力。”

  现在,沿着巴塘河望去,一座座蔬菜大棚如朵朵盛开的格桑花盛开在沿河两畔。从代格村到新寨村,一直绵延到远处的歇武镇,一排排塑料大棚在阳光下反射着白光,掀开入口,嫩绿油亮的青菜、碧绿欲滴的黄瓜……这些在低海拔地区随处种植的蔬菜在这里茁壮生长,销路也很好。

  重建,不仅仅是修桥建房,更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搞活商贸流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

  2011年11月初,规划的876栋温室大棚建成。

  (三)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和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科学指挥下,在省内外援建大军的真情援助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坚韧的毅力,无畏担当、实干拼搏,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群众主体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坚持民生优先、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先的原则,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建立了联系省、州、县和援建单位的组织领导体系,以及对口援建、工程承包、项目审批、民主监督、项目管理、信息公开、供应保障等机制,在工作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压力和阻力,在实践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对口援建、规划设计、质量监管的“玉树模式”,取得了灾后重建的阶段性胜利。

  ——《总体规划》编制实施。配合中央有关部委,省上有关部门高质量编制完成了《玉树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涉及城乡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7大类、1400多个项目,总投资316.5亿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项目覆盖之广前所未有、照顾政策之全前所未有。

  ——重建政策制定落实。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跨越发展;在总体要求上,坚持尊重实际;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统筹兼顾,按照自下而上的办法,多方征询意见,广泛论证推研,先后制定下发了《玉树灾后重建土地权益处置政策》、《<玉树灾后房屋重建及维修加固补助标准及计算规则>实施细则》等19项政策和《玉树灾后重建工作总体方案》等9个指导性文件,科学指导了各项重建工作。

  ——主要项目大头落地。至去年底累计开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843个,完工158个,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3.4%。全州城乡住房建设项目开工37287户,开工率98.7%,完工32238户,完工率85.4%,大部分农牧民和部分城镇居民实现入住。共落实农牧区集中建设点292个,集中重建率达89.5%,为推进村落化和城镇化奠定了基础。大部分学校具备使用条件,卫生项目开工40个,开工率90.9%;商住房、独立商业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启动,商住房建设已开工1286户,开工率73%;结古镇震前各类企业确定红线40家,开工15家。

  ——市政建设初具规模。以结古镇、称文镇为重点,19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古镇四横十六纵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实现通车,城市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燃油发电机组、LNG加气站等竣工投入运营,嘉那嘛呢、州博物馆等六个标志性工程已开工建设。

  ——寺院重建及文物抢救保护进展顺利。总投资9.9亿元的全州87座受损寺院及宗教活动场所全部开工建设,绝大部分僧舍具备入住条件;投资5亿元的44个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重建方案设计、评审及工程招投标,项目开工率达到84%。

  (四)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2010年4月18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曾来到这所学校,看望正在板房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总书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12个大字,并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摧毁了这所美丽的藏式建筑。在祖国各地支援下,70多名孩子在地震4天后重新走进了课堂,玉树州孤儿学校成为地震灾区第一所复课的学校。

  2010年5月1日至2日,当温总理再次来到玉树灾区视察时,充满激情地面对坚守教学岗位的玉树县三完小和州职业学校的教师说:因为我不能经常来这里,我把孩子们托付给你们了,党和人民把孩子托付给你们了。

  操场上,教室内,几乎所有在场的教师们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731个日日夜夜过去,我们不会忘记,坐在废墟上读书的孩子们孱弱的身影;也不会忘记,脏脏的脸上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新校园,会有的!”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有亿万同胞的无私援助,仅仅两年时间,一座座国内一流标准,设施齐备、具备电教、实验室等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已经传出琅琅书声!

  阳光流淌进玉树三民中的教室里,温暖得就像酥油茶。从西宁市回族中学到玉树县第三民族中学支教的闫虹梅老师开始给学生们讲授上午第三节课。下课了,身穿校服的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朝气扑面而来。

  做完操的学生卓嘎和旦周今年刚结束省外转移,回到自己的家乡玉树,是第一批走进新建成的校园里上课的学生。

  卓嘎说:“我们玉树新校园有了,新教室也有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一点都不比内地的学校差。我们现在还小,报答不了国家和帮助过我们的全国各族人民,我们只有好好学习,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

  在新校园内,孩子们可以通过班班通,轻轻点击白屏,就可以通过网络,飞越扎西科峡谷,联通到大山之外的世界。

  在新校园内,孩子们有了绘画室、信息室和阶梯教室,还有了室内的体育馆……

  今天,当孩子们走进新落成的校园时,他们不会忘记,数万志愿者奔赴灾区默默奉献;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的感人场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迸发出的伟大力量。

  让我们共同铭记:

  2010年4月17日下午,灾后80个小时,玉树州孤儿学校师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宣告复课;

  灾后第九天,高三毕业班全部复课,灾后半个月,全州停课的173所学校,包括一所幼儿园,有172所学校复课;

  2010年7月10日在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举行的玉树灾后重建万人誓师大会暨第一批项目开工仪式,标志着学校重建的启动;

  2010年5月19日,教育部决定将5074名学生转移安置到四川等7个省市区异地就读,2000余名学生在省内同时安置;

  2011年8月11日,玉树县第二完全小学举行竣工典礼,这是玉树震后重建第一个交工的学校建设工程。

  2012年2月28日,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通过竣工验收,成为玉树州惟一一所通过综合性验收的学校,标志着这所学校完全具备了开学入住条件。

  截至2011年11月底,43所中小学、18所幼儿园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重建的43所中小学校整体进展顺利,建设进度快、质量好,有19所学校基本完工,其中14所学校基本达到入住条件。

  2012年3月10日,玉树州16所具备使用条件的中小学校已搬入新校正式开课。

  (五)

  新玉树,新风尚,新生活。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

  2011年10月27日,深秋的一场大雪,为结古镇披上银色的新衣。这一天,中水集团德宁格、下西同、扎村托弋住宅小区304套城镇居民住房交工入住仪式在德宁格统规自建区内举行,就此揭开了入冬前结古居民入住新居的序幕。一幢幢藏式新居的主人们早早就敞开大门,迎接前来参观新房的嘉宾和中水集团的援建者们。

  全新的家具、37吋的液晶电视、漂亮的新窗帘,昂文巴丁的新家已布置齐备,温馨的感觉溢满了这个三口之家,前来参加入住仪式的副省长王令浚笑着问昂文:“你对新房子满意不满意?”35岁的昂文红着脸回答道:“我还从来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当昂文为尊贵的客人们献上哈达时,王令浚说,“不要把哈达献给我,要献给中水集团的援建者们,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

  2012年4月的一天,早上十点左右,阵雪后的玉树天气不是太好,但是在中国建筑集团承担的玉树康巴艺术中心工地上,来自甘肃、四川的余昌苹、秦明高和十几个工友一起,正在搅拌沙浆。余昌苹不时往沙堆里添水泥,用桶从手推车里把水取出倒进沙堆里。

  在这里,工地上许多工人冒着雪,有的忙着搭建工棚,有的焊接钢筋、开挖基坑。来自四川的秦明高告诉记者,四川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地的人都援建四川灾区,如今,玉树正在灾后重建,作为一名四川人理应为玉树出份力。

  站在玉树制高点,山脚下一派繁忙景象的小镇正在数万重建大军的勤劳中逐渐显现出新模样:一所所新学校已经拔地而起,牧民们都住进了新居,孩子在宽敞的操场上来回嬉戏……这些,都与援建单位的不辞劳苦的工作分不开。他们中,有来自北京、辽宁、甘肃、四川等地的老乡,也有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水电的专业队伍,他们分别肩负着玉树州结古镇东、西、南、北四个片区以及周边道路、地震受损严重的乡镇的城乡居民住房等等建设任务。

  在玉树的大街小巷、河道两边,随处可见援建单位贴挂的标语:“大干一百天、誓夺开门红”“让玉树人民早日住上新居”……

  在中铁隧道集团工程项目B7合同段的施工现场,通天河隧道六百多米的大山深处,来自河南洛阳的工人曹红要告诉记者,“刚来时有点气喘,现在已经适应了。今年春节没能回家,在工地上过的,虽然很想家,但为了新玉树的建设,自己的付出算不了什么。”通天河隧道号称“玉树第一隧”,于去年7月24日正式动工。项目部党工委杨建军说,为了让隧道早日贯通,中铁隧道集团工程项目部整个冬季没有停工。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竭尽所能的无私援助与支持,北京和辽宁的对口援建,打开了一扇文化充分融合、相互包容的窗口,搭建了一座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登台亮相的舞台。

  玉树灾后重建,是迄今人类在高原开展的规模最大、生态保护最为重要、民族宗教工作最为繁重的灾后重建。北京市承担了玉树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结古镇新寨村的整体打造,隆宝镇、哈秀乡的整体恢复重建。承担如此重任,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要求“要以首善标准完成好对口支援玉树光荣任务”。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指出“要发挥首都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对口支援玉树工作”。高原高寒,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一年施工期只有5个月。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面对原本三年的援建任务,北京提出:坚持用最高标准重建玉树,两年内基本完成。从2010年7月份援建项目开工至2011年底,跨越2个年头,受高原气候影响,施工时间还不足1年,北京对口支援青海玉树指挥部承建的总共114项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70项,完成了援建任务总量的92%。

  2010年5月20日,震后一个月,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宁省,便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援建领导小组。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辽宁省将负责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的重建工作。经过深入调研,援建工作小组确定以辽宁省设计研究院为总包单位,选定技术精良、实力雄厚、有丰富高原作业经验的9家施工企业承担援建任务。

  经过近一年半的艰苦奋战,辽宁省对口援建玉树巴塘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截至2011年11月2日,辽宁省已完成投资50051.9万元,完成实物工作量的92%以上,农牧民住房1132户全部建成可立即入住;学校和卫生院等14个公建项目全部竣工;林业、电力、水利等27项工程完工,基本实现了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这是名副其实的“辽宁速度”。

  省外援建的同时,省内的兄弟州地也责无旁贷地向玉树的亲人们伸出了援手。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纷纷派出各类援建队伍,带来的有物资、有技术、有资金,更有浓浓的兄弟情谊。

  (六)

  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开创未来。千千万万灾区干部群众,迅速从废墟中顽强站立,动手建房,进山修路,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汗水重建家园。“等靠要不是办法,勤努力早建家园”“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少给国家添负担”……在灾区广泛流传的标语,成为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灾后的玉树重建正酣,索南旺毛,一个带着5个孩子的寡妇,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家的残疾妇女,一个靠国家救济的低保户,却颤抖着双手,把多领到的2100元生活补助亲手交给了小苏莽乡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泪水刺痛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睛。玉树县一民中开学入住新校园的前一天,孩子们双膝跪地,用一块块抹布把教室的地板擦得比镜子还亮,走进教室时,他们脱下鞋子,脚上套着塑料袋,踩着冰凉的地板小心翼翼地走进教室,在场的援建工人和记者无不为之动容。

  自征地拆迁工作开始后,玉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强就一直在县政府的板房里忙碌着。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央企的工作人员就等在这里,与张国强一起去现场。毫不夸张地说:玉树征地拆迁的工作有多重,张国强肩上的担子就有多重。

  “地震发生之后,当我从废墟里站起来,发现我没有死,就想我一定要为玉树做些事。”患病多年的张国强带着这种朴素的想法投身到了抗震救灾的工作当中。“征地拆迁是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2010年8月,张国强自告奋勇,担当起了玉树县拆迁征地领导小组组长。在玉树重建的队伍中,他和500余名同事一起,肩负起了灾后重建中征地拆迁工作的重任。

  “玉树重建,市政道路先行。”2010年10月,打通北环路的重任落在了张国强和拆迁小组的肩上,时间只有两个月,面对密如蜘蛛网的住户,顶着10级大风和刺骨的冰雪,在土方作业的漫天灰尘里,拆迁小组每天东家进西家出,一天下来,嘴巴、鼻孔、耳朵里全是黄土……同年12月底,北环路宣告通车!

  “勇于承担、敢于面对。”这是张国强在地震后所选择的道路。“只要群众来办事,他都和颜悦色,遇上饭点,他都会带他们在食堂一起吃饭。”玉树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才仁扎西也是拆迁办一员,每天与张国强朝夕相处,他对这个铁血男儿更多了一分敬佩。

  超体力的透支,让原本稳定的病情复发,丙肝这个折磨张国强多年的疾病再一次将他击倒了,他被紧急送往医院,20多天后,不顾医生的劝阻,拔掉针头,张国强再一次来到了重建现场。人们忘不了,多少次,张国强就这样倒在了拆迁现场,人们更忘不了,多少次,张国强就这样又站了起来,带着干扰素,现场注射——呕吐、头晕、脱发,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让张国强停止前进的脚步。在玉树灾后重建中,有无数和张国强一样的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地投入工作。

  红星是治多县加吉博洛镇的一名干部,一年下来他瘦了10几斤。重建开始后,红星引导群众义不容辞地投工投劳支援重建。他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深入牧户700余户,和1026名灾民多次进行面对面宣传。

  红星长期驻守工地,起早贪黑,积极协调配合各施工单位解决重建中的相关问题。他全程监督住房工程建设,看不明白的,就找人问,向监理学,确保建设不出现任何问题。目前,全乡400多套居民住房已顺利完工。

  带病工作的红星被痛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胆囊炎等疾病折磨,但他从没有以疾病为借口放松了自己的工作。“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是红星经常说的一句话。有时,犯病时,红星疼得直冒汗,有人劝他该休息就休息。他幽默地说:“我是红星,只要生命尚存,就要不断闪烁,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别人一定会叫我流星,连我自己的名字都对不住。”

  这就是红星,一位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当地干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主战场”上,有一大批这样积极主动投工投劳参与重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为社会主义新玉树添砖加瓦的当地干部和群众,他们以新玉树主人翁的实际行动,为新家园的早日建成、为新生活的更加充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谱写着一首首感恩奋进的时代之歌。

  (七)

  两年来,玉树灾区经济仍然保持较强走势。灾后重建过程中,州县各级政府部门政府统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三江源生态问题,把农牧业生产恢复发展与特色农牧业经济相结合,与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相结合,与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相结合,灾后的玉树农牧业经济得到提升,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

  两年来,美玉瑶池的昆仑山,仍旧承载着中华民族最瑰丽恣意的想象,保护三江源头秀美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重建玉树的绿色主题。州县各级政府部门不仅向城乡居民宣传使用抗震、节能、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并且提倡群众在住房建设中大力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民居建设体现现代、环保、绿色、实用的要求。

  两年来,“一区四带”:结古镇旅游服务区,唐蕃古道旅游带、高原温地草原旅游带、康巴民俗风情旅游带、宗教文化旅游带,仍然在引领着玉树绘就出一个独具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文化坐标。依据玉树的地域、文化、建筑特征,结合各建设点的地貌和民风民俗,重建中的玉树灾区注重塑造多样化的居民住房建设风貌,城镇实现一区一景、农村实现一村一景,重点打造结古镇及镇区周边、通天河两岸、国道214沿线的住房建设特色风貌。

  两年来,一砖一瓦重建的新玉树雏形初显,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成为灾后重建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损毁于大地震的一座座藏传佛教寺院重新站起,广袤的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安然无恙,世界极地“天路上游走的康巴人”笑容依然动人……他们见证着玉树的复生!

  ……

  今天,时间之河依然静静流淌,它让我们看到,不屈的力量绝不会被灾难所折服;它让我们坚信——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13亿人的精神认同,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依然在中国大地上光大绵延。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两年后挺立起来的新玉树,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验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也验证了我们党的决策能力和执政能力。

  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胡锦涛总书记的坚定话语:“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我们眼中,已经看到了新玉树的未来,一个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感恩奋进、共建和谐的未来!

  (作者:边吉 姚斌)

最新评论

全球王氏论坛欢迎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Copyright © 2008-2022 — 5.12四川地震抗震救灾纪念网 512防灾减灾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纪念抗震救灾 关注防灾减灾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减少减轻灾害损失 — 回顾那段岁月,不忘那种精神,抗震救灾纪念群,欢迎您来交流!
抗震救灾抢险纪念群:377137808,援建纪念群:313453188,爱心纪念群:366066968,地震震情群:146954645,防灾减灾群:252897559
抗震救灾军人纪念群:304415301,民警纪念群:292906623,医护纪念群:254907380,记者纪念群:208901829,志愿者纪念群:377403514
极重灾区、重灾区纪念群:北川124042082、汶川281900195、青川157545967、绵竹274058605、什邡334037763、都江堰375069795
平武343391602、安县113039392、江油264385976、彭州339388758、茂县215985052、理县258507871、黑水370321398
松潘264386056、小金341386544、汉源373361586、崇州316404703、剑阁169892256、甘肃316404777、陕西346390648
敬请各位首长、各位领导,参加抗震救灾的军人、民警、医护人员、专家、援建人员,全国各地爱心志愿者,各位朋友们多多指导!
感谢久久商务网 http://www.9935.net 空间支持 — 本站由 中祥企业机构 提供技术支持 —
联系站长:王老师 QQ:180 0906 5888 微信:180 0906 5888 电话:180 0906 5888
欢迎全国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公益网站、社科理论网站、历史文化网站交换友请链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皖ICP备14007823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258号

GMT+8, 2023-5-30 09:39 , Processed in 0.21383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